首页 资讯 正文

点赞河北|河北一大学教授四兄妹出资20万在家乡设立“奖学金”,13年为320名农村学生种下“希望的种子”

体育正文 49 0

点赞河北|河北一大学教授四兄妹出资20万在家乡设立“奖学金”,13年为320名农村学生种下“希望的种子”

点赞河北|河北一大学教授四兄妹出资20万在家乡设立“奖学金”,13年为320名农村学生种下“希望的种子”

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(biānyìtíng) 近日,在(zài)河北省沧州市献县陈庄镇小流屯村中心小学的操场上,举行(jǔxíng)了第十三届“文玉奖学金”颁奖仪式,50名学生获得了证书(zhèngshū)和奖学金。 这项(zhèxiàng)由小流屯村刘国振四兄妹设立(shèlì)的“文玉奖学金(jiǎngxuéjīn)”已经开展了13年,每年为村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,激励他们努力学习,回报家乡和社会。截至目前,“文玉奖学金”共发放奖学金8万余元(wànyúyuán),助力320多名乡村学子追梦。 从一顶草帽的激励到创立“文玉(wényù)奖学金” “50年前,我还在小流屯村上小学(xiǎoxué)。”5月27日,61岁的刘国振告诉纵览新闻记者。求学后,他(tā)走出了小流屯村,现担任河北农业大学(héběinóngyèdàxué)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 说到为何要设立“文玉(wényù)奖学金”,刘国振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时候的(de)故事。 刘国振在读小学时,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(mínglièqiánmáo)。一天(yītiān),校长带领他去参加(cānjiā)村里的一个会议,会上奖励当年全村的生产先进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,他作为现场唯一一名在校生受到了奖励。 “当时的奖品(jiǎngpǐn)是一顶(yīdǐng)带(dài)着红色五角星的草帽,上面还写着一个(yígè)‘奖’字。”刘国振如今依然记忆犹新,这种被认可的感觉使他备受鼓舞。一顶小小的草帽,在刘国振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,从那时起,他就立志要好好学习,学有所成后要回报家乡。 带着这份鼓励和信念,1980年,刘国振从县城的高中考上了(le)(le)北京农业大学(现中国农业大学),成为改革开放后全村第一批大学生。在大城市求学的经历让(ràng)他打开了眼界,后来他又先后考取了硕士(shuòshì)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,还出国攻读了博士后,成为全村第一个(dìyígè)博士,第一个博士生导师。 受父母(fùmǔ)的(de)教诲,刘国振一直坚信“知识改变(gǎibiàn)命运”,他在家中排行老大,二弟刘国强当(dāng)过村干部,三弟刘国壮在县城经营农资,还是沧州市人大代表,最小的妹妹刘国先也在老家经营农资。出身普通农户的四兄妹,都靠着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 四兄妹接受锦旗。刘国壮(liúguózhuàng)(左二)、刘国振(左三)、刘国强(右(yòu)三)、刘国先(右三)。范大永提供。 刘国振学成后,时常会回到家乡,看着(kànzhe)村里的(de)孩子们,仿佛看到小时候(xiǎoshíhòu)那个努力求学的自己。一直以来,他从未忘记当年那顶激励自己前行的草帽。他问自己:“我是不是可以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些什么(shénme),鼓励更多的孩子学有所成?” 怎么激励(jīlì)这些孩子呢?刘国振多次回乡后跟兄妹商量,决定创办一个奖学金,用于奖励村里品学兼优(pǐnxuéjiānyōu)的学生们,激励他们努力学习。 “当时大哥提出这个(zhègè)想法(xiǎngfǎ),我们兄妹都一致认可(rènkě),大哥是我们的榜样,也(yě)是村里孩子们的榜样,希望能带动村里更多的孩子走出村子,去开辟自己的新天地。”刘国壮告诉记者,当时兄妹四人都已成家立业,决定共同出资(chūzī)20万元作为本金,每年的利息用于“文玉奖学金”发放。 “‘文’就是(jiùshì)文化,‘玉’就是玉石(yùshí),希望孩子们品学兼优成为像玉石一样的人。”刘国壮说。 13年为320名乡村孩子种下希望的种子(zhǒngzi) 经过(jīngguò)一段时间的协调和筹办,在村委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,“文玉(wényù)”奖学金的评选标准明确(míngquè)了。2012年5月,第一届“文玉奖学金”颁奖仪式在小流屯村举行,现场奖励了25名(míng)优秀学生,其中有大学生也有中、小学生。从那年开始,四兄妹每年(měinián)都会举办一次“文玉奖学金”发放仪式。 刘国壮(liúguózhuàng)告诉记者,后来利息减少,兄妹四人就改为“自愿凑钱、按需投入(tóurù)”,每年筹集六千到八千元(bāqiānyuán),资金用于学生奖学金、学校器材和活动经费。 “刘国振(liúguózhèn)教授他们兄妹设立奖学金,不只是奖励,更是给(gěi)孩子们种下了‘学成后回报家乡’的种子。现在村里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,还有去读研(dúyán)、出国的,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,这就是最大的成果。”小流屯村中心小学校长范大永告诉(gàosù)记者。 “‘文玉奖学金’每年奖励表现优异的小学生20人(rén),村里初中升高中的学生3人,高中考上大学(dàxué)的学生2人。每次颁奖时,都会让学生上台领奖,这对孩子们的激励(jīlì)特别大。”小流(xiǎoliú)屯(tún)村中心小学校长范大永告诉记者,小流屯中心小校在校生除了本村的,还有(háiyǒu)附近的小漳村和牛辛庄村的,“文玉奖学金”13年来共发放奖学金八万余元,先后有320多名孩子获得奖学金。 受到奖励的孩子(háizi)们。范大永提供。 13年间,“文玉奖学金”见证了许多乡村孩子的成长(chéngzhǎng)蜕变。 第一批获奖(huòjiǎng)的刘佳瑶,如今已是河北农业大学一名研二的学生,她仍记得(jìde)五年级时第一次获得(huòdé)奖学金时激动的心情。“那是我第一次考了班级第一,拿到(nádào)奖学金时特别开心,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了。”刘佳瑶告诉记者。 “那不只是一份奖励,更是一种动力(dònglì),让我相信努力学习能改变命运。”刘佳瑶说。虽然,刘佳瑶现在还在读书,但她已经梦想(mèngxiǎng)着毕业工作后,等自己有能力了,也(yě)要回报家乡,将奖学金的精神传递下去。 去年,“文玉奖学金”颁奖仪式刚好赶上了大雪天,没(méi)能成功(chénggōng)举办,但奖励不会取消。今年5月12日,在小流屯村中心小学的操场上,两届获奖学生(xuéshēng)同时领奖。在颁奖仪式上,五年级的优秀学生邢永菲说,“收到奖学金我(wǒ)非常高兴(fēichánggāoxìng),以后我一定更加努力,成为像刘博士一样的人才。” 每次(měicì)颁奖仪式,刘国振兄妹四人几乎都会赶到现场,刘国振还(hái)会邀请作家、画家和律师等,拉近村里的孩子们与社会的距离。 50年过去了,小流屯村中心小学的(de)教室里有暖气了,黑板变成了触摸屏……刘国振感叹乡村教育(jiàoyù)发展了,母校建设得越来越好了。 “学习不只是为了走出农村,更是为了成为对(duì)社会有用的人。”刘国振说,现在很多村里的家长和学生会找他咨询学习和工作等问题,他都会知无不言,耐心解答,“我之前都是摸黑过河,现在这些路我都走过一遍了,希望(xīwàng)把(bǎ)自己的经验分享给(gěi)他们。” “有生之年,我们兄妹会一直把‘文玉奖学金’做下去。”刘国振说,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我们种下的是(shì)种子,收获的是希望,相信这些(zhèxiē)孩子长大后,会让家乡和(hé)社会变得更好。”
点赞河北|河北一大学教授四兄妹出资20万在家乡设立“奖学金”,13年为320名农村学生种下“希望的种子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